近年来,明光市着力破解配套小农水“肠梗阻”这一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难题。一方面紧抓骨干水利工程,疏通“主动脉”,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入力度,打通农村水利“毛细血管”。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导作用,补足水利欠账。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和农村安全饮水等涉农建设资金,集中投向小农水,“小农水”建设步伐逐步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截止6月底,中小灌区整合土地治理项目已完成7429万投资,末级渠系改造完成8696万投资,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67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0.9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12万亩。清淤挖塘坝1229面,农村河沟清淤整治11条,小型泵站更新改造1101.5 kW。八小”水利民生工程实施,使得小型水利工程灌溉系统顺畅,排涝、防汛、抗旱能力显著增强。7月初该市突降暴雨,项目实施区平稳度险,小农水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二是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小农水建设。采取以奖代补、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把水面的承包经营权竞标拍卖,吸引民间投资,做到以水养水;通过土地流转,吸引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兴修水利。6月底,市财政足额拨付小型农田水利奖补资金1434万元。极大鼓舞了新型农业主体参与小水利的参与热情。
三是积极探索小农水建管养护新机制。一方面,加强农村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等管护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产权制度和管护体制改革,用 “以奖代补”方式,四两拨千斤,撬动社会投资,推动小农水建设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进程,调动农民或其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管护的积极性。
(明光财政局 秦涛)
主办单位:中共明光市委政法委员会 地址:滁州市政务中心东九楼
邮编:239000 公开(监督)电话:0550-3808289 传真:0550-3808289
Email:czshglzhb@163.com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 1440*900 以上浏览本站
皖ICP备120103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