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琅琊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法律援助、社区建设等多项工作得到省部级领导和市领导的肯定。实践中,主要是坚持“一个突出、三个创新”:
一、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注重全员参与,切实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区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区委中心组先后多次组织学习全国、全省和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和胡锦涛等中央领导讲话精神。每次学习,区委书记高怀忠、区长孙新安都带头发言谈认识、提要求,带动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在“三民”工程大走访和“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中,区委、区政府明确要求全区干部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实践,将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今年3月底,区又组织区几个班子领导、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街道主要负责人,到江浙一带考察学习社会管理经验,要求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亲身感受先进经验,加速提升全区社会管理水平。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长远建设目标规划。区委、区政府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和年度工作报告,作出具体部署。各级财政部门把经费列入2012年财政预算,今年4月初还拨专款表彰社会管理先进。二是注重整体推进,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印发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九大体系”建设;印发了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区两办制定印发区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项目分工方案,将九大体系30多个创新项目落实到具体单位。同时,对街道和村(社区)社会管理机构设置、名称统一、工作职能等进行规范。三是注重落实责任,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区委书记高怀忠与8个街道和区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了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责任书,落实责任,传递压力。区综治委制定琅琊区考核街道、区综治委成员单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对基层和成员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工作。
二、坚持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一是建立大调解工作三级平台。经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全区建立统一的区、街道、社区(村)大调解工作平台。区设立了联合接访调处中心,街道设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和维稳综治办,社区(村)设立了维稳综治工作站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根据区综治办、区司法局印发的《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医疗纠纷、农村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农民工工资、劳资关系、企业军转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安全生产、学校安全等矛盾纠纷比较集中的行业和领域成立专门调解中心。二是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实行矛盾纠纷排查社区(村)周报、街道半月报、区月报制度,并纳入年度综治考核。排查化解活动有措施,有结果,区综治办每月按时汇总上报市综治办。去年以来,共排查有影响的矛盾纠纷隐患72件,已化解59件,化解率82%。集中排查化解各类经营性矛盾纠纷6件,已化解5件,进入司法程序1件。三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区两办相继印发了《琅琊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和《琅琊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率先完善了等级评分、量化考核和资料报备3个配套管理办法。去年以来,共对35个重大事项实施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决定不实施1项,暂缓实施3项,源头预防不稳定事件,较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法律援助职能不断拓展。实现了法律援助“三个”突破。建站设点,在组织网络覆盖上求突破。先后在妇联、团委、劳动局和街道、社区(村)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5个、联系点59个、联络员59名,将法律援助延伸到最基层。创新机制,在“援调访”对接上求突破。有效整合区法律援助中心和调解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对接制度,及时引导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实现“援调访”对接。应援尽援,在提高便民服务质量上求突。去年以来,共受理援助案件210件,提供法律咨询1500余人次,涉及劳动维权、工伤赔偿、未成年人及聋哑人犯罪等方面,扩大了受案范围,降低了援助门槛。定期深入工作站帮助妇女、企业职工依法维权,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开辟了维权“绿色通道”。区援调访对接机制得到司法部部长吴爱英的充分肯定,区法援中心被确定为全国法援工作会议参观点。五是建立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机制。为加强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区委决定设立群众工作部。群众工作部与区信访局一个机构二块牌子,架构是“一部三中心”,就是群众工作部下辖便民接待中心、群众利益维护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同时,街道设立群众工作站、村(社区)设立群众工作室,把网络延伸到基层。
三、坚持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一是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深入开展户口清理整顿和“两个实有”信息采集。建立网吧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控和清查整治力度。建立旅馆业管理信息系统。各社区对辖区人口实行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了新平台。在全省105个县(市、区)群众安全感指数抽样调查中,2010年排位第101位,去年排位第48名。二是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建立监所、社区、家庭紧密联系的衔接机制。协调市直部门妥善接收安置“无亲可投、无家可归”的聋哑刑释人员。开展“送岗位进监所”活动,提供用人单位2个,岗位32个。成立进监帮教团,组织“送亲情”、“送法律”进监活动。强化社区矫正手段,规范建立“社区矫正民警室”和“琅琊区社区矫正监管中心”。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定位手机,实时监控。目前,监管在册的110名社区矫正对象未发现有脱逃、重新犯罪问题。三是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开展了“少年儿童书信文化”竞赛、模拟法庭演练、“青年服务月”、聘请“青少年社会调查员”等一系列活动,在滁州学院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基地,在所有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加强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四是扎实做好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管控和救助工作。全区共排查出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患者48名。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走访,对病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病情现实状况采取不同层级的管控措施。针对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社会危害增大、稳控难度增大、治疗救助成本增大的实际,推行建立稳控基金,发动单位、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稳控责任。
四、坚持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区特别重视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将全区49个社区整合成36个社区,并按“一委一居一办两站”(社区党委、居委会、社会管理办公室、公共服务站、社情民意信息站)架构搭建社区服务管理新平台。一是优化组织结构。构建了社区党委和居民委员会。选举产生了新社区首届党委,书记由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副书记由党员身份的社居委主任兼任,委员由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或驻区单位、居民中的党员担任,配专职党务工作者1人。社居委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在社区党委领导下,依法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活动,履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设立了社区社会管理办公室。主任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配专职工作人员2人,兼职工作人员 10名以上。统筹管理维稳综治工作站、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站、社区警务室、法律服务室等,建立社区一级网格。一级网格负责组织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社区矫正、矛盾化解、司法调解、信访维稳、法律服务和治安防范等社会综合管理工作。设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配专职工作人员4名,兼职工作人员1名。由社区民政、社会保障、人口与计生、文明创建、文化体育等部门组建成公共服务站,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AB岗、5+2模式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设立了社区社情民意信息站。站长由社居委主任兼任,配专职工作人员1名,兼职工作人员1名。聘请二级网格责任人及离退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心社区建设的居民为信息员,完善社区信息网络。信息站采取信息员上报、公共服务站采集、社情民意互动恳谈会收集、社区QQ群等多种方式汇集社情民意。二是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机制。按照“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要求,落实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按照“网格为基、地域相连、统筹管理”的理念,将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支部统筹纳入社区党委(总支)管理;根据党员职业特点和个人专长,组织社区建设和服务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离退休、下岗失业、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社区双层网格管理服务机制。推进社区一级网格建设。去年,区投入56万元用于社区一级网格建设,到10月底301个网格全部建成。通过一级网格建设,建立起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库,使辖区居民基本信息“一网通”,对社情民意随时掌握,对重点对象及时管理服务,使矛盾排查化解更加及时、治安防线更加牢固、便民利民更加周到。区网格化建设经验先后得到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徐立全,市委书记江山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秀生的充分肯定。全面建立社区二级网格。在一级网格基础上,以楼(栋)、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建设工地等为单位建立二级网格,确立楼(栋)长、居民小组长、企事业单位联络员等为网格负责人,建立了二级网格,实现了网格管理全覆盖。建立特色社区创建机制。区委、区政府每年评选表彰10个示范社区,各奖励1万元,推动了创建深入发展,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去年以来,区又提出 “一社区一特色”创建,深入开展社区特色项目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学习型、科普型、服务型、健康型、文体型特色示范社区逐步建立。琅琊街道古道社区打造文化型社区,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省特色文化社区。北门街道东后街社区打造和谐型社区,建立了老年人康复中心和孤寡老人代餐点,实现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区还在东后街社区开展心理疏导试点工作,建立心理疏导队伍,对特殊人群上门疏导、在辖区学校开设心理疏导课等,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建立社情民意互动恳谈会机制。按照“党委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院,各楼栋都有党员骨干”的目标,健全“社区党委牵头、辖区各级党组织参与”的社区社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召开社情民意互动恳谈会。采取不定期走访、问询、问卷调查和共驻共建联谊会、社区事务议事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各类动态,准确研判、快速传递并及时处理。建立法律工作者进社区工作机制。实名落实每个社区一名法官或一名检察官、一名民警和一名律师,使警务、司法、法律服务、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进社区,保障社区治安有人管、法律知识有人教、涉法案件有人援,为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建立评议监督机制。建立居民评议社区工作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党委(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和“一办两站”负责人向辖区居民述职,接受居民代表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定期评议社区事务制度,评议“一委一居一办两站”工作情况和恳谈会、联谊会、议事会议题办理情况;建立部门与社区“双向评议”制度,拟每年组织1—2次部门评社区、社区评部门双向评议活动,评议结果纳入部门和社区年度考核。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社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职责,服务居民等工作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综合评议情况予以奖惩。三是加强了社区各项保障。加强人员保障。对撤并社区人员按程序进行调整,并决定上半年一次招聘30名社工人员,充实到各社区,调整改善人员结构,推动干部向社区“下沉”,逐步把社区工作人员配齐配强。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造就全能型社区工作人才。每年从优秀社区工作人员中招录1—3名公务员或(地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充分调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加强社区工作与服务用房保障。根据整合后的社区用房实际,通过开发商代建,市大滁办统建的形式,2年内使每个社区工作和服务用房不少于
主办单位:中共滁州市委政法委员会和滁州市法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滁州市政务中心东九楼
邮编:239000 公开(监督)电话:0550-3820106 传真:0550-3820106
Email:czshglzhb@163.com 建议浏览器分辨率 1440*900 以上浏览本站 皖ICP备17002914号
技术支持:安徽网狐科技